我刚作中学教师的时候,有一天,一个学生问我:“老师,你有女朋友吗?在我们班找一个吧。”
那时我感到非常惊讶。学生早恋我听说过,可学生这样“关心”老师,绝对出乎我的意料。
以后我走出了中学。但我知道,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,需要承受什么样的压力。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,对孩子的任何一点疏忽,都会误人子弟。
现在,读了世界知识出版社的新书《别以为我们什么都不知道》,我好像又回到了那一群孩子中间。虽然当年的孩子现在早就到了可以作教师的年龄,但青少年心理这个老问题,却仍然摆在一切教育工作者和众多父母的面前。而且,随着社会的发展,信息传播手段的进步,孩子们的心智也得到了更快的提高,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手段显然难以适应当前实际工作的需要。我们必须想一想,到底该怎样对待孩子?
在很多人、包括一些教育工作者看来,孩子是没有思想的,所谓教育,就是严格的管教与灌输,从而把孩子放在完全被动的地位。实际上这完全是一个错误。《别》书的三位年轻作者通过与孩子们的直接交流,比较真实客观地再现了当今青少年的心理世界,也揭示出他们一些“另类”行为的动机。我以为这是对“管孩子”这种思维定式的否定,对于一切关心孩子、关心未来的人,都是有好处的。
现代教育理论认为,孩子再小,也有自己的思维,而且对外界有着非常敏感的反应。所以,在那些非常琐碎的小事上,对他们也马虎不得。比如成年人对孩子说话时应该蹲下,目光平视孩子,使孩子感到自己与对方是平等的。否则孩子心理有可能失衡,长大后也难以做到与别人进行平等正常的交流。实际上,做到这一点并不难,难的是很多人不愿意这样做,因为当初他们就是仰视着老师和家长而成长起来的,特别是在思想观念上,他们更不允许孩子们与自己平起平坐,“传道授业”的架子始终放不下。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,因为在这个信息传播速度令人惊讶的世界上,孩子们接受事物的能力要比我们想像的高得多,他们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回答只能是本书的标题———别以为我们什么都不知道。
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思考是十分沉重的。本书的三位作者称,采访的过程是发现的过程,他们发现孩子们“一直在成长”。其实这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似乎已不是什么新的发现,但本书对我们所提供的警示依然是十分必要的,诚如三位作者所说,“了解孩子是每个师长的愿望,但读过各种教育心理学的师长们仍然会发现,平等的交流是何其困难。”也就是说,我们还没有找到与孩子们成功交流的正确途径。
说我们还没有找到,原因之一是我们并没有真正去找。因为这些途径并不存在于“教育心理学”这样的教科书中,相反,我们只能到孩子们的言行中去发现。但我们似乎对孩子们不合常规的言行不以为然,也不愿去研究。对教科书及权威的仰视与对孩子居高临下的俯视,终于造成了“代沟”,说穿了,这是成年人心理缺欠的一种反应,只不过这个反应却体现在孩子们身上。
《别以为我们什么都不知道》,是孩子们的“自言自语”,阅读它,也许是我们探究青少年心理的第一步。据北京职工读书服务中心对本书做的读者调查,73.5%的孩子认为家长不真正了解自己,而97.4%的家长认为对自己的孩子非常了解,这种反差是非常值得教师和家长们反思的,这也正说明了本书存在的必要性。
《别以为我们什么都不懂》
高昱刘天时卞智洪著
世界知识出版社